11月25日上午,海曙区社会工作协会举行了本年度第十期社工沙龙——“表达性艺术治疗在社会工作领域的应用”之“音乐治疗的原理与应用”。现场共有四十一名社工和其他领域工作者参与。本次沙龙邀请了宁波大学艺术学院讲师、上海音乐学院硕士、中国音乐家协会音乐考级委员会考官徐志斌为大家讲解音乐治疗在社会工作中的应用,帮助社工体验音乐治疗的神奇魅力。
音乐是全世界通用的语言。无论什么国籍、什么文化水平、什么生活环境的人们都能感受到音乐中所蕴含的寓意和情境,都能或多或少地在听到某些旋律时有所感触。因此,音乐也越来越多地被运用到医学、心理学、社会工作等实务领域中来。作为社会工作者,了解并掌握一定的音乐疗法知识也就有了重要性和必要性。
沙龙开始时,徐老师让在座的每一位确定一件使自己心情压抑、难过、纠结的往事,从1-10分的平静-忧虑焦虑中选择指数为8-9分(满分为10分)。然后现场光线调暗,每个人找一个自己最舒服的姿势坐定,闭上眼睛,全身放松,聆听徐老师给大家放的几首乐曲。从这件往事出发,随着音乐的展开,让音乐牵着思绪自由地、海阔天空地飞翔(不要想乐曲作者、曲名、时代背景以及演奏方式等)。等音乐播放结束后,徐老师问了现场的几位社工,“你在听的时候联想或想象到什么场景?你现在的忧虑焦虑指数为?”这是课堂前的一个小实验,先让在座的社工们体验一下音乐是如何进入我们的情感世界的。
之后,徐老师介绍了音乐之所以有治疗作用,在于它具有“联觉”的效应。联觉,即对一种感觉器官的刺激可以引起其他感觉器官的感受。因此一段音乐的音高、音量、音值、音色、音响紧张复杂度等都会对应不同的联觉形象和感受。
那么,究竟什么是音乐治疗?徐老师讲到,音乐治疗是一个系统的干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治疗师利用音乐体验的各种形式,以及在治疗过程中发展起来的、作为治疗动力的治疗关系来帮助被治疗者达到健康的目的。治疗是一个科学过程,包括评估长短期治疗目的、治疗计划的建立与实施、疗效评价。音乐治疗利用一切与音乐有关的活动形式作为手段,如听、唱、器乐演奏、音乐创作、歌词创作、即兴演奏、舞蹈、美术等活动。音乐治疗过程包括音乐、被治疗者、治疗师三个因素。
音乐治疗在临床领域运用于正常成人心理治疗、儿童心理治疗、音乐家舞台紧张、家庭治疗、临终关怀、精神病、戒毒/戒酒、语言迟滞、脑部损伤、听力障碍、学习障碍、外科手术、神经损伤、帕金森/老年痴呆症、生理残疾、创伤后紧张综合症、艾滋病、虐待与性虐待救助、RETT症、语言障碍、脑中风后遗症、视觉障碍、哮喘、烧伤、早产儿、性犯罪者、脊椎损伤、监狱等方面。音乐对情绪具有强大的影响力。而情绪对人的生理、对人的认知状态也具有强大的影响力,并最终改变认知。音乐治疗师利用音乐对情绪的巨大影响,按照ISO原则,帮助和推动患者宣泄被压抑下来的消极情绪,并激发生命的积极体验和资源,最终走出痛苦和困境。
音乐治疗的程序为:1、资料收集2、评估3、评估工具4、治疗计划5、治疗的长期目标与短期目标的制定6、病历文件7、评价与治疗的结束。音乐治疗的层次分为三类:支持性的层次,认知和行为的层次,心理分析和体验的层次。
支持性的音乐治疗干预强调病人的参与。活动的目标是增强正常的防御机制,发展正确的行为控制机制,支持健康的情感和思想,打破社会性的孤立,提供安全感和现实社会的信息刺激。治疗将病人置于集体的动力影响之下,强调“此时此地”的体验和可观察的行为,促进正确的行为控制能力,支持健康的情感和思想,缓解抑郁、紧张焦虑或疼痛。治疗中语言的使用较少,对认知或潜意识材料的涉及很少或没有。针对的人群为需要情感支持、人格整合和心灵安抚的人群,而不是通过语言来探究他们的问题。支持性的音乐治疗既可以用于几十人甚至上百人的大范围干预,也可以用于小组甚至个体的心理治疗。
认知和行为层次的音乐治疗中,语言的使用比例加大,治疗师与患者之间的交流变得非常重要。治疗的内容主要针对认知和思想观念,强调暴露个人的思想、情感和人际关系中的问题。关注点仍然集中在“此时此地”,挑战不正常的心理防御机制和社会行为模式。目的在于建立和促进正确的社会行为模式。该种治疗不对潜意识的矛盾进行探索,而是强调内省,重建价值体系,通常比较适于小组的团体治疗。
心理分析和潜意识层次的音乐治疗;音乐与潜意识一样,具有非语言的性质。音乐可以直接触及人的潜意识活动而不受语言的限制和意识的“检审”的影响。焦点集中在患者过去的经历(精神分析取向)或人格内部的结构/矛盾冲突(存在主义,格式塔取向)。目的在于引发对潜意识矛盾的领悟,释放和解决那些对个人的人格发展产生消极影响的潜意识矛盾。一般认为,好的适应性行为不是建立在思想意识、情感活动和目前的行为模式上,而是由潜意识的活动引发的,例如生活中因现实矛盾所产生的压抑。然后潜意识的内容被用来重建新的防御机制,深化自我理解,形成较好的冲动控制能力和更加成熟的本能动机和驱力,进而达到重建人格的目的,促使人格的转变。针对心身疾病的障碍和神经症的行为症状,在这一层次上,要求治疗师必须受过高级水平的训练和督导。参与这一层次治疗的病人必须能够并有足够的治疗动机参与这种通常为长程的治疗。这种治疗通常是要向自己的现有人格结构进行挑战的。
接着,徐老师介绍了音乐治疗的方法技术。音乐治疗的方法虽然很多,但是可以大致分为三种:接受式、再创造式和即兴演奏式。1)接受式音乐治疗:通过聆听音乐的过程来达到治疗的目的;2)再创造式音乐治疗:通过主动参与演唱、演奏现有的音乐作品,根据治疗的需要对现有的作品进行改变的各种音乐活动(包括演唱、演奏、创作等)来达到治疗的目的;3)即兴演奏式音乐治疗:通过在特定的乐器上随心所欲地即兴演奏音乐的活动来达到治疗的目的。
在讲解理论知识的中间,徐老师也穿插了一些音乐鉴赏和电影、纪录片展示。一部真实案例改编的电影中,一位由于脑部肿瘤手术而缺失部分感应能力的青年,在听到音乐时有了很强烈的反应,影片中的音乐治疗师见此就循序渐进地用音乐来恢复青年的感知能力。另一部片子中,一个男孩患有抽动症。但他热爱架子鼓,也只有打鼓的时候,他能控制住身体不抽搐,尽情地释放自我。这些案例都生动地展示了音乐的魅力和“魔力”,也体现了音乐治疗这一手段虽然看似“虚无缥缈”,但也确确实实有其存在发展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音乐治疗往往是众多治疗方式中的一种,常常起到辅助的作用。对于社工而言,可以有的放矢地运用这一技巧,对于部分对音乐有反应的服务对象可以灵活运用音乐疗法,或者在个案、小组工作中也可以利用音乐的效应来平复服务对象的情绪、调节现场气氛、营造合适的氛围等等。通过徐志斌老师讲解的本期沙龙,社工们对音乐治疗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和体会,一边领略了音乐的美好,获得了一次身心的减压,一边也学习了相关的理论知识,为自己今后工作的开展收获了新的技能。社工们可以将所学灵活运用于实践中,从而更好地开展专业社会工作服务。